•北京•大鐘寺•

       大鐘寺是北京16個景點之一。它坐落於北京三環西路北側,原名“覺生寺”,建於清雍正11年(1733年)間,因寺內珍藏一口明朝永樂間鑄造的大鐘,俗稱“大鐘寺”。
大鐘寺目前已辟為收藏、研究、展覽各類古鐘的場所,目前共有大大小小鐘500多口,是名副其實的鐘博物館。

最大的一口鐘是永樂大鐘,它造型古樸、精美、雄偉而凝重,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它的鑄造反映在15世紀初葉,我國的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是海內外首屈一指的。大鐘的音響效果和科學的結構,也雄辯地證明當時我國的聲學和力學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永樂大鐘有五絕。一絕是它的形大體重。在世界大鐘之林中,鑄造年代最為久遠。它通高6.75米,最大直徑3.3米,重達93000斤,堪稱“世界鐘王”。二絕是它是一個書法藝術的精品。

大鐘通體內外都鑄有經文。字體婉麗典雅,是明初館閣體書法藝朮的代表作,共有23萬字。三絕是它有美妙的樂響效果。近年經科學測定,鐘聲實際可傳達方圓百里。

更令人驚訝的是,凡是有音韻素養的人能從鐘聲中分辯出十幾種音響。四絕是它高超的鑄造工藝。

鐘體光滑勻細,鑄字精美清晰,整個形體比例適中,雄渾中透著靈秀之氣。五絕是大鐘鈕處的有一根銅穿針(聯結銷)。9萬餘斤的大鐘,掛在梁上,安然度過幾百年,竟然只靠這一根寬6厘米長1米的銅銷子。經力學專家計算,發現穿針雖小,承受力卻在它的安全係數內。

到了明代,居庸關進一步成為軍事重鎮。原因是:朱元璋滅元之後,元順帝雖然被趕出了大都,但仍想捲土重來,收復失地,恢復元朝統治。而居庸關是他南下的必經之路,所以加強居庸關的防御設施是必要的。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築居庸關城:“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自此後歷代都有修建,特別是景泰年間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瓮城,現南北關城券門上的匾額就是當年(明景泰十年)修居庸關的真跡。所以在明朝時居庸關城建筑設施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其關城防御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即居庸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負責關城守御的是隆慶衛,配有盔、甲、長槍、弓、箭等軍械和火器。不僅關城建築完備,還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字、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文化內涵極為深刻。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從此關經過,作為政治地位和軍事要塞是獨一無二的,無以倫比的。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從南口進入關溝以後,兩側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蔥蔥,登高遠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流傳古今。清乾隆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並建了御筆碑,民間還流傳關溝72景之說,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恭王府頤和園天壇紫禁城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大鐘寺盧溝橋天安門廣場